2005年5月9日 星期一

從「漢城」變成「首爾」:淺談韓語中漢字使用的邏輯

http://www.wretch.cc/blog/heisds

今天在中央通訊社看到一則報導:〈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正名為「首爾」〉,我隨即在東亞日報找到相仿的報導。這則新聞對不熟悉韓語文字(한글)演變的人來說,恐怕無法體會這個動作的含意。以下僅以目前對於韓語以及韓國有限的知識,略書一己觀察之見。

南韓的首都,서울SEOUL原意是「京城」的意思,它並非外來語或漢字音,而是韓國自古便有的字。但舊時華人為了溝通時與中國的京城加以區別,因此將韓國首都的中文譯音稱為「漢城」。是以,「漢城」這個詞的使用其實經過一層意思的轉換,並且與서울之原意並無直接的關連。


서울作為韓國首都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相傳西元前十八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서울。西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漢城附近稱為南平壤。七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西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李氏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1394年遷都此,稱漢城府。1910年日本強佔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獨立後,復稱서울。1949年8月,韓國將漢城定為「漢城特別市」。(本段引自新華網的「韓國概況」)。

附帶一提的是,韓國的首都遷都案是2004年吵的沸沸揚揚的四大釋憲案之一(包括「彈劾大統領」、「國都遷移計劃」、「國家安全法廢除問題」以及「因信仰拒服兵役」)。過去在冷戰的格局之下面對38度以北的北韓軍事威脅之下,서울做 為首都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理想,因此在七0年代朴正熙主政時,就有遷都的構想,但遷都實屬不易,因此一直為付諸執行。但韓國倚重地域政治的結果是,人口和經 濟力量開始向首都過分的集中。以漢城為中心的大漢城地區,竟然集中了全國半數的人口和七成的經濟力量,演變成嚴重的城鄉差距現象。

因此在2003年底(12月30日),韓國國會透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不過,在進行的過程中,於2004年的10月 間,《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韓國憲法法院透過的裁決書中認為,決定首都變更是國家的核心大事。儘管韓國憲法沒有明文規定漢城為首都,但它是為憲法 習慣認可的韓國正統的首都。要廢除漢城的首都地位,必須按照憲法規定的程式,對憲法進行修改。韓國政府不經修憲程式就推行遷都計劃,屬侵犯憲法規定的國民 投票權的違憲行為。因此「行政首都」從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被迫中止。

而今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將首都SEOUL的中文譯名「漢城」,改為接近原音的「首爾」(서우얼),事實上,被後牽涉到更大的議題,就是한글對於漢字表記的固有依賴。韓語的한글屬於阿爾泰語系(還包括日語、蒙古語)的一支,本身其實只是一種發音的表記法,也就是說한글是一種拼音文字。只是它的組成方式與日、英、法、德、西文有所不同。

相傳世宗大王在世宗25年(1443年)12月創立,並命名為「訓民正音」(教導百姓以正確之音)。過去韓國的社會兩班出身的貴族皆使用韓文記事,但平民百姓因漢字學習不易,因此往往不通其意,無法記事。因此文字記載世宗(世宗實錄)曾這樣說明訓民正音:「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興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不得身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爾」。

基本上,一個한글是 由初聲的子音,加上中聲的母音以及可有可無的終聲子音所組成。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一個韓國字,其實跟注音符號的構造是類似的。而韓國有很多的字詞使用是大量 應用外來語,而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字是屬於所謂的「漢字音」。事實上發音的接近使得許多外來的字是共用一個漢字音,隨便舉一例,例如火與禍,在韓文的發音的 是화,但若不看前後文,常常無法明瞭到底意指為何。在人名上,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例如영민,可以翻成英敏、永民、連民、蓮敏……준호可以翻為俊鎬、忠皓、中湖、俊濠……怎麼翻都有可能,這也是漢字表記之於韓字한글重要的地方。

但是,七0年代出自於民族主義的情緒,朴正熙政府開始禁用漢字。接著的結果便是造成大量的漢字文盲。然而在1992年南韓與中共建交之後,對於漢字的學習又有急迫感。簡而言之,南韓經歷了「認爲只有自己的是好的偏狹的國粹主義」到「無條件地擁護漢字這種盲目的事大主義」(請參閱漢陽大學中文系教授,鄭錫元,2001,〈對韓國語言政策的一個省思〉,《韓國語文研究》,創刊號。是韓國在地學者的分析觀點。)

在不重視漢字的這段期間,由於年輕人書寫得簡化,以及網際網路的開始逐漸普遍,南韓出現類似台灣注音魔人的注音字,例如ㄲ(類似ㄎ的音)這個子音並不能單獨的存在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字。但是在網路使用上,ㄲㄲㄲ等同於台灣小朋友常用的ㄎㄎㄎ的笑聲。

韓語也有表情語그림말(이모티콘emoticon),例如想表達哭給你看的表情,就用ㅠ.ㅠ。在網路時代,這種所謂外星語(參見外界語외계어的報導)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不但大量的省字,例如:將老師선생님(原字是先선生생加上一個尊稱的님)省成샘,有時甚至省略到令人看不懂的地步,例如:읍를_|효_的意思是오빠믿어요哥哥(女生叫男性平輩叫長者)我相信你。

這是在文字本身的演變上。另一方面在聲音的變化上,漢字音的使用已經與漢字本身的音產生了差距,因此現在若要將漢字表為한글時,使用的表記法已經不是一個字對一個音,而是完整的呈現其原音。例如SEOUL的新漢字表記的首爾,要以한글表記時,卻變成서우얼也就是說,出現了서울的漢字表記是「首爾」,但「首爾」的發音表記是서우얼(就是首爾)的現象。

追根究底,其實正因為서울是一個韓國土生土長的字,「漢城」是舊時華人習以為常的用法,所以韓國人產生了使用上的疏離感。只是剛好又在韓國的「中國熱」背景之下,韓國人想給自己的首都「正名」的作為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事實上,其背後反應的正是「民族主義」與「事大主義」的綜合心態。

至於漢字的使用對於一個語言的影響,這又變成另一個嚴肅且敏感的問題。這有點像是在台灣的「台語如何文字化」的議題一樣,仍是一個需要持續溝通與辯論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